桑 蚕 起 源 的 历 史 传 说

   荀子除了“青出于蓝”的名言外,在蚕桑教育方面还写下过一篇《蚕赋》,其中描写蚕的形态时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原意是说蚕的身体柔软婉转,似女性之躯体;头则似马之首。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蚕的形态特征,但却并非荀子首创,它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一个有关蚕桑起源的“马头娘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只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弛而去。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见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在江南地区人们还称她为“蚕花娘娘”、“马鸣王菩萨”。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一带,解放前都可见到塑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

   这个故事在《蜀图经》、《太古蚕马记》、《搜神记》、《神女记》、《太平广记》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它间接说明我国的养蚕缫丝大约是从黄帝之后裔帝喾高辛氏时期开始的,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与此相似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比如畲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条龙犬,名叫盘瓠。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来从耳朵里取出一条虫子,外形似蚕的模样,将其在盘中养育,竟然变成了一条龙犬,浑身毫光闪现,遍体锦缎。高辛皇见了大喜,赐名龙期,号称盘瓠。

   其时犬戎入侵,国家危急,高辛皇下诏求贤,谓有能崭番王首级来献者,即将第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知道后,即前往敌营,乘番王酒醉,用口咬断他的头颅,衔回献给了高辛皇。
   高辛皇因为他是狗而不想将公主嫁给他,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龙期忽做人语说:“你将我放入金钟内,七天七夜,就可变为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闷饿而死,打开金钟一看,龙期的身已变成人形,尚余犬头未变,但已经无法完成变化。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则戴上狗头冠以尽量接近盘瓠的形象,二人结婚后入山居住,开荒种地、植蓝染布,生下三男一女,长子追随父姓盘,叫盘自能;次子以蓝草为姓蓝叫蓝光辉,三子姓雷以承黄帝之妻嫘祖之姓(帝喾高辛氏乃黄帝之孙,嫘、雷相通)叫雷巨佑。女儿叫淑玉,长大后结婚女婿叫钟智深。
   蓝、盘、雷、钟是南蛮嫡系苗、瑶、畲三族共有的四大姓,因此,在瑶族和苗族的历史传说中,都有类似的盘古(盘瓠)开天地的故事。他们都以狗为氏族图腾,以盘王为其祖先。
   民间神话传说是历史变形的折射,这个故事虽然与马头娘的故事有不小的差异,但是通过它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至少在非常远古的时代,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那蚕形的龙犬盛放在盘中,身着锦缎,分明映射出古代游牧部落(牧羊犬)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养蚕织绸,种蓝染布,同时也开始发明了烧陶制盘技术,以逐步分担葫芦(即“瓠”,用以制瓢,作容器)的重要作用。